在鄂西群山深处,湖北鹤峰县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深植发展脉络,用创新实践书写着生态与发展的和谐篇章。2025年上半年,一组亮眼数据印证着这份坚守,鹤峰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%,PM2.5浓度稳控在20.6微克/立方米,稳居湖北省前列;江口村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及以上,达标率100%,3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。
从监管革新到科技赋能,从生态惠民到全民共治,鹤峰正以多元实践,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,金山银山的路径更宽。
图为鹤峰县全景。新华网发 杨顺丕 摄
改革破题:监管创新释放生态发展活力
“过去各类检查频繁,如今一次检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。”近日,楚杏堂食品(恩施州)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,道出了鹤峰生态监管模式的革新成效。
这场变革的核心是“一张清单三级分类”涉企生态环境执法模式,生态环境部门将排污许可执行、污染防治设施运行、危废处置等常规检查事项整合为《生态环境综合监管清单》,单次检查时长平均缩短40%,企业迎检负担大幅减轻。更关键的是“分类施策”以企业近3年环境信用评价、信访投诉记录、违法违规历史等为核心指标,精准划分A(低风险)、B(中风险)、C(高风险)三级。
“既守住生态红线,又给足发展空间。”恩施州生态环境局鹤峰县分局主要负责人表示,这种“有力度更有温度”的监管,让企业逐渐明白,环保不是“紧箍咒”,而是高质量发展的“通行证”。
服务提质:“环保能量站”架起政企连心桥
位于湖北鹤峰经济开发区太平工业园区的能量站里,环境监测、环评、污染防治等领域专家组成“智囊团”,践行“帮扶+监管”理念,变事后处罚为事前指导,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;依托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测系统,实时捕捉排污数据异常,第一时间预警环境风险,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。
上半年,能量站已为80家企业纾困,攻克6项环保难题,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“助推器”。
科技赋能:织密生态保护“智慧防线”
恩施州生态环境局鹤峰县分局的电子屏上,实时数据勾勒出全县环境空气质量“数字画像”。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构成一体化监测网络,实现空气质量全方位动态监管,污染溯源效率显著提升。
针对扬尘污染,多部门联动巡查200余人次,检查工地50余个,完成8项整改;秸秆禁烧治理中,依托信息化系统全域巡查,无人机精准锁定火点,处置露天焚烧100余起。
上半年,淘汰2台生物质锅炉、12个VOCs治理项目落地,大气治理完成率86.7%,蓝天白云成为常态。
溇水河畔,“无人机航测+人工排查”推动排污口整治,重点流域41个需整治排口完成39个,整治率95.1%;非重点流域21个排口完成18个,整治率85.7%。芭蕉河饮用水源地电子围栏24小时值守,智能监控污染风险,筑牢饮水安全“智慧防线”。
农村生态治理提速,1300万元投入下坪乡、中营镇等13个村污水治理;3000万元中央储备项目将覆盖18个村;投资2480万元的溇水(下坪蛟蝉溪段)流域治理工程即将开工,“清水绿岸”愿景渐成现实。
生态惠民:绿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能
下坪乡的稻田里,“蟹稻共生”模式焕发蓬勃生机,螃蟹在水中自在穿梭,以害虫和杂草为食,其排泄物则化作水稻生长的天然肥料,形成“蟹护稻、稻养蟹”的绿色生态闭环,实现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。
“不用化肥农药,稻米香、蟹儿肥,价钱还高。”农户老张说。
近年来,随着养殖业蓬勃发展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成为难题。下坪乡积极探索生态种养“微循环”模式,蹚出“资源循环、产业共生、绿色发展”新路子,从“牛-沼-果”循环利用,到“猪-沼-茶”产业共生,废弃物变身“生态黄金”,滋养着果园与茶园。2023年以来,该模式已实现收益3000余万元,相关案例入选2024年全国“美丽乡村,绿色发展先锋行动”优秀案例。
从溇水源(白泉河)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起步,到中营镇唐家河、走马镇小庄坪河等试点启动,鹤峰以62个统筹项目(已完工55个)构建起“和美院落-和美流域”生态治理链条。如今的乡村,既有青山绿水的“颜值”,又有产业兴旺的“价值”。
全民共治:绘就生态文明共建画卷
“原来生活污水是这样变清的。”近日,容美镇居民肖阳参加了城区污水处理厂举办的环保设施开放日活动。进入厂区,亲眼见证污水从浑浊不堪到清澈见底的转变,他不禁惊叹。这样的开放日活动,让生态环境保护从“抽象概念”变得可触可感。
通过开展“5?22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”“6?5 世界环境日”及环保“六进”等活动,环保部门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上持续发力,让生态文明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。同时,强化执法监管,相关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00余人次,检查65家次在建项目和排污单位,出具监测报告30份,获取数据3691个,为精准执法提供科学依据,筑牢法治屏障。(伍洋、谢承珂)